2025年, 第5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蟾蜍灵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
高辰, 乔云阳, 季嘉玲, 王娥, 霍影, 张爱青
2025, 53 (10):  1009-1015.  doi: 10.11958/20252443
摘要 ( 27 )   HTML ( 2 )   PDF(1201KB) ( 30 )  

目的 探讨蟾蜍灵调控铁死亡对高糖(HG)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s)细胞外基质合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体外使用HG干预RTECs,将细胞分为对照组、HG组、HG+二甲基亚砜(DMSO)组、HG+蟾蜍灵组、HG+铁抑素-1(Fer-1)组、HG+蟾蜍灵+DMSO组和HG+蟾蜍灵+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RTECs中纤维连接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 Ⅰ)、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溶质运载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情况;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蟾蜍灵的作用靶点,使用Metascape分析功能并通过FerrDb进行基因集的铁死亡相关分析;采用微量法检测细胞亚铁离子(Fe2+)、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G组FN、Col Ⅰ、ACSL4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GPX4和SLC7A11 mRNA及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HG+DMSO组相比,HG+蟾蜍灵组FN和Col Ⅰ、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量、Fe2+和MDA水平降低,GPX4和SLC7A11 mRNA和蛋白、GSH水平表达量升高(P<0.05),HG+Fer-1组GPX4和SLC7A11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升高,而ACSL4、FN和Col Ⅰ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及Metascape分析功能显示蟾蜍灵下游功能与脂质代谢、炎症反应、细胞程序性死亡及铁死亡相关通路密切相关,FerrDb分析结果显示蟾蜍灵作用靶点与铁死亡标志物密切相关;与HG+蟾蜍灵+DMSO组相比,HG+蟾蜍灵+Erastin组GPX4和SLC7A1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ACSL4、FN和Col ⅠmRNA和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 蟾蜍灵通过抑制铁死亡减少HG诱导的RTECs细胞外基质合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滋养层细胞Wnt/β-catenin通路及迁移、侵袭的影响
朱菊花, 陈康, 金叶
2025, 53 (10):  1016-1020.  doi: 10.11958/20251508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1344KB) ( 6 )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滋养层细胞Wnt/β-链蛋白(β-catenin)通路及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制备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体外培养人绒毛膜滋养层HTR-8/Svneo细胞并分为: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空白血清)、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空白血清)、低剂量组[30 mmol/L葡萄糖+(0.45 g/mL六味地黄丸药液)血清]、中剂量组[30 mmol/L葡萄糖+(0.90 g/mL六味地黄丸药液)血清]和高剂量组[30 mmol/L葡萄糖+(1.35 g/mL六味地黄丸药液)血清]。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各组HTR-8/Svneo细胞中Wnt1、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TR-8/Svneo细胞中Wnt1、β-catenin、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Cyclin D1蛋白表达情况;Transwell法检测各组HTR-8/Svneo细胞迁移、侵袭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HTR-8/Svneo细胞中Wnt1、β-catenin、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Wnt1、β-catenin、p-GSK-3β、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及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降低(P<0.05);与高糖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HTR-8/Svneo细胞中Wnt1、β-catenin、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Wnt1、β-catenin、p-GSK-3β、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及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升高(P<0.05);随着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剂量的升高,HTR-8/Svneo细胞中上述指标均逐次升高(P<0.05)。结论 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可激活高糖诱导下HTR-8/Svneo细胞中的Wnt/β-catenin通路,促进HTR-8/Svneo细胞的迁移、侵袭过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研究
肿瘤疫苗TCL/CpG@GNP的构建及评价
陈敏纯, 薛润青, 赵新, 张萌, 叶丹, 张婧一, 郑洁
2025, 53 (10):  1021-1026.  doi: 10.11958/20251525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1757KB) ( 7 )  

目的 构建含有广谱新抗原的肿瘤细胞裂解物(TCL)和CpG佐剂的共聚物胶束肿瘤疫苗,递送至淋巴结树突状细胞。方法 基于一种新型聚合物9-氟烯基甲氧基碳酸酯-聚乙二醇甘油胆酸通过π-π堆积方式包裹TCL和CpG构建一种高密度聚乙二醇修饰的甘油胆酸的微胶束TCL/CpG@GNP。考察疫苗TCL/CpG@GNP的载药率和包封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电位、形态、细胞安全性,疫苗稳定性,细胞摄取能力,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的免疫刺激作用相关指标及体内抗肿瘤效应评估。结果 TCL/CpG@GNP疫苗TCL的载药量为6.26%,包封率为37.59%;CpG的载药率为7.05%,包封率为56.86%。粒径为(139.26±27.23)nm,PDI为0.249±0.015,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电位为(-21.23±0.36)mV。TCL/CpG@GNP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细胞安全性及摄取能力,能促进BMDC激活及成熟。在荷瘤小鼠模型中,TCL/CpG@GNP可抑制肿瘤生长,促进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及提高脾脏γ干扰素水平。结论 构建的肿瘤疫苗TCL/CpG@GNP能够有效激活BMDCs,并在小鼠肺癌模型中诱导强效抗肿瘤免疫记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培哚普利对TAA诱导大鼠肝纤维化NOX4/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
呼达古拉, 马振华, 卢艳, 段春兰, 李凯
2025, 53 (10):  1027-1032.  doi: 10.11958/20252146
摘要 ( 24 )   HTML ( 3 )   PDF(2381KB) ( 18 )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4(NOX4)/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AA 200 mg/kg,2次/周×6周)、TAA+培哚普利低/高剂量组(2/8 mg/kg),每组8只。造模2周后,给药组予相应剂量培哚普利灌胃(4周);6周末,肝脏病理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以及纤维化和炎症程度;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LRP3、白细胞介素(IL)-1β;免疫组化检测NOX4、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IL-1β蛋白和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肝脏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鼠血清ALT、AST水平及NLRP3、IL-1β水平明显升高,大鼠肝组织NOX4、NLRP3、Caspase-1、IL-1β、α-SMA阳性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高剂量组中胶原纤维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均明显减少,大鼠血清ALT,AST水平,NLRP3、IL-1β水平明显降低;大鼠肝组织NOX4、NLRP3、Caspase-1、IL-1β、α-SMA阳性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优于低剂量组。结论 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NOX4表达进而调控NLRP3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反应,从而延缓肝脏纤维化进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IPOM与局麻李金斯坦修补术治疗男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腹股沟疝
万方鑫, 刘宾, 张皓程, 张昌文, 李宝玉
2025, 53 (10):  1033-1036.  doi: 10.11958/20251780
摘要 ( 12 )   HTML ( 1 )   PDF(894KB) ( 8 )  

目的 比较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腹腔内补片植入修补术(IPOM)与局麻李金斯坦修补术治疗男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59例男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腹股沟疝患者并随机分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IPOM组(IPOM组,30例)和局麻李金斯坦修补术组(局麻组,29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1—3天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手术总费用、术后1年复发率及并发症等指标,并综合分析得出最佳手术方式。结果 IPOM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1—3天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方面均优于局麻组(P<0.01),手术总费用高于局麻组(P<0.01);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OM组术后1年复发情况优于局麻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IPOM在减少术后疼痛和复发方面优于传统的李金斯坦修补术,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应首选该术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发生误吸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汪海霞, 何飞, 朱丛梅, 王静
2025, 53 (10):  1037-1042.  doi: 10.11958/20250625
摘要 ( 22 )   HTML ( 3 )   PDF(1235KB) ( 12 )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发生误吸的风险因素,建立相应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收集2022年6月—2024年5月在我院ICU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348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误吸分为误吸组(74例)与非误吸组(27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史、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状态、入ICU后24 h内血浆白蛋白(ALB)水平、疾病类型(重症肺炎/脑卒中/感染性休克)、意识水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鼻饲管插入深度、输注量、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3分为高风险)及营养方式(经鼻胃管/鼻肠管)等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误吸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选择2024年6月—2025年1月在ICU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72例患者进行该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OR=2.701,95%CI:1.633~4.467)、APACHEⅡ评分(OR=2.125,95%CI:1.133~3.987)、意识水平(OR=2.826,95%CI:1.617~4.940)、鼻饲管插入深度(OR=1.101,95%CI:1.006~1.136)以及营养风险(OR=8.996,95%CI:5.017~16.132)为误吸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以上述5项因素为指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累加各指标的分值,直观转换为患者发生误吸的风险概率,并在内部验证(AUC=0.860,校准曲线斜率=0.930)及外部验证(AUC=0.831)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此外,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不同风险阈值下均具有显著的临床净获益,进一步支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区分度和准确度方面表现较好,可为临床针对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时发生误吸的风险进行个体化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吕婧, 朱方颖, 朱凯, 李云, 杨娜, 温淑云, 仲米倩
2025, 53 (10):  1043-1047.  doi: 10.11958/20251059
摘要 ( 22 )   HTML ( 3 )   PDF(1017KB) ( 17 )  

目的 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构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风险预测模型,为个体化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344例RA患者的临床数据,其中单纯RA组258例和RA+AS组86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和入院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筛选关键预测变量,并结合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校准度,并使用决策曲线分析验证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筛选出RA病程、28项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C反应蛋白(CRP)、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水平和高血压7个预测变量。RA患者AS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2.674+0.605×RA病程+0.393×DAS28评分+0.310×CRP+1.346×TG-2.289×HDL-C+0.679×FBG+0.711×高血压。构建的模型AUC为0.965(95%CI:0.943~0.987),Hosmer-Lemeshow χ2=0.547,P=1.000,显示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较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概率阈值在7%~92%范围内时,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构建的RA患者AS风险预测模型可有效识别高风险患者,为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CRP、SAA、PCT联合脑脊液LDH、ADA水平测定在老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
廖洪柳, 胡艳, 李艳, 邓才望
2025, 53 (10):  1048-1052.  doi: 10.11958/20250729
摘要 ( 18 )   HTML ( 0 )   PDF(774KB) ( 5 )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及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在老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及对感染类型的鉴别意义。方法 选取老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7例作为感染组,包括结核性脑膜炎31例(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36例(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30例(病毒性脑膜炎组)。另择同期因原发性头痛就诊且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正常的9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肘静脉血,分离血清用于检测CRP、SAA水平;患者就诊时行腰椎穿刺术采集脑脊液用于检测LDH、ADA水平。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水平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及其联合检测对老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感染组患者血清CRP、SAA、PCT及脑脊液LDH、A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RP、SAA、PCT及脑脊液LDH、ADA单独及联合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均>0.70(P<0.05),预测效能较好,且以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最佳;血清CRP、SAA、PCT及脑脊液LDH、ADA的临界值分别为6.32 mg/L、33.86 mg/L、2.81 μg/L、33.53 U/L、1.99 U/L。血清CRP、SAA、PCT水平在化脓性脑膜炎组最高,病毒性脑膜炎组最低;脑脊液LDH、ADA在结核性脑膜炎组最高,病毒性脑膜炎组最低(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CRP、SAA、PCT及脑脊液LDH、ADA水平对老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具有诊断价值,并有助于鉴别感染类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MOX1和MAPK14与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发病和预后的关系
李波, 林红, 黄兰英, 李玲钰
2025, 53 (10):  1052-1056.  doi: 10.11958/20251919
摘要 ( 25 )   HTML ( 3 )   PDF(864KB) ( 10 )  

目的 探讨铁死亡相关分子血红素加氧酶-1(HMOX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与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患儿发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02例脓毒症患儿,其中合并ALI组54例,未合并组48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器官功能评分和血清HMOX1和MAPK14水平的差异,并对不同HMOX1和MAPK14水平的患儿进行28 d和90 d的死亡率分析。结果 与未合并组相比,合并ALI组患儿的降钙素原(PCT)、乳酸(Lac)、小儿器官功能障碍Logistic-2评分(PELOD-2)、小儿死亡危险评分第3版(PRISMⅢ)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血清HMOX1和MAPK14水平均升高(P<0.05)。HMOX1和MAPK14对脓毒症患者发生ALI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95%CI:0.791~0.930)和0.825(95%CI:0.737~0.893),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1 μg/L和3.8 μg/L。根据HMOX1和MAPK14的临界值分组后,不同水平HMOX1和MAPK14患儿的28 d和90 d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ALI患儿早期血清HMOX1和MAPK14表达升高,可能是ALI发病的生物标志物,但对患儿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早期血清过氧化物还原酶4对妊娠糖尿病的风险预测价值分析
吴欢, 庄英, 周敏, 彭子萍, 于婵
2025, 53 (10):  1057-1061.  doi: 10.11958/20252188
摘要 ( 17 )   HTML ( 3 )   PDF(838KB) ( 13 )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早期血清过氧化物还原酶4水平变化以及对GDM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妊娠期女性3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明确是否诊断为GDM,将妊娠女性分为GDM组(89例)与对照组(283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过氧化物还原酶4水平,分析血清过氧化物还原酶4水平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GDM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对GDM的诊断效能。结果 GDM组糖尿病家族史占比,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PG)、餐后1 h血糖(1 hPG)、餐后2 h血糖(2 hPG)、C肽及血清过氧化物还原酶4高于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低于对照组(均P<0.05)。GDM组患者血清过氧化物还原酶4水平与HOMA-IR、FPG、1 hPG、2 hPG、C肽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MA-IR、FPG、1 hPG、2 hPG、C肽和过氧化物还原酶4升高是发生GDM的危险因素,HOMA-β升高是发生GDM的保护因素(P<0.05);过氧化物还原酶4诊断GD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95%CI:0.871~0.953),当最佳截断值为0.93 U/L时,敏感度为79.79%,特异度为89.36%。结论 GDM患者血清中过氧化物还原酶4水平明显升高,对GDM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虚弱患者90 d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及预警模型的构建
刘欣, 谷静, 杨洁, 陈新苹, 蔡传凤, 张秀梅
2025, 53 (10):  1061-1065.  doi: 10.11958/20251088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947KB) ( 8 )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虚弱患者90 d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构建预警模型并评估区分度与有效性。方法 纳入831例COPD且虚弱患者并根据其出院后90 d内是否再入院分为再入院组(290例)和对照组(541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OPD虚弱患者90 d内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预警模型,绘制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警模型的区分度,通过决策曲线、校准曲线评估预警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和校准度。结果 再入院组体质量指数(BMI)低于对照组,过去1年COPD急性加重住院次数≥2次占比、埃德蒙顿衰弱量表(REFS)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0.721,95%CI:0.636~0.818)、过去1年COPD急性加重住院次数(OR=3.040,95%CI:1.944~4.753),REFS评分(OR=1.726,95%CI:1.486~2.005)、CCI评分(OR=3.917,95%CI:3.079~4.983)均是COPD虚弱患者90 d内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0.820~0.874),敏感度为64.50%,特异度为87.20%。预警模型校准曲线贴近对角线,校准度良好。决策曲线提示预警模型具有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COPD虚弱患者90 d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构建的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和临床实用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临床观察
贝利尤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郭敬肖, 杨艳君, 陈新, 葛兰兰, 刘福娟
2025, 53 (10):  1066-1070.  doi: 10.11958/20251061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766KB) ( 5 )  

目的 观察贝利尤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SLE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取口服泼尼松片联合硫酸羟氯喹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贝利尤单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实验室指标[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IgG)、B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 vs. 75.0%,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SLEDAI-2K评分、IgG、B淋巴细胞、ESR、CRP、SCr、24 h UP、BUN均低于治疗前,C3、C4、WB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SLE患儿采用贝利尤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控制SLE活动度,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卡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胡利梅, 刘慧颖, 陈雅茹, 赵盼盼, 谷君, 任卫东
2025, 53 (10):  1071-1076.  doi: 10.11958/20252351
摘要 ( 19 )   HTML ( 3 )   PDF(799KB) ( 6 )  

目的 分析卡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对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炎症指标、糖脂代谢及miR-144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6月—2024年5月收治的148例肥胖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卡格列净组和恩格列净组。2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格列净、恩格列净治疗,均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炎症指标、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微小核糖核酸-144(miR-144)表达、体质量指数(BMI)、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期间共剔除7例后,卡格列净组为71例,恩格列净组为70例。治疗后,2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miR-144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卡格列净组FBG、2 h-PPG、HbA1c、TG、miR-144表达低于恩格列净组(P<0.05)。治疗后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卡格列净组高于恩格列净组(P<0.05)。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格列净、恩格列净对肥胖T2DM患者均有一定疗效和良好安全性,卡格列净改善糖脂代谢效果更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hGM-CSF联合康复新液对乳腺癌放射性皮炎的预防效果
刘媛媛, 黄小庆, 晏亮, 易淑平
2025, 53 (10):  1076-1080.  doi: 10.11958/20250747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766KB) ( 4 )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康复新液对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炎的预防效果。方法 纳入乳腺癌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均接受放疗,对照组采用rhGM-CSF预防放射性皮炎,观察组采用rhGM-CSF联合康复新液预防。比较2组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首次发生时间、痊愈时间。于放疗前、放疗结束后2周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皮肤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版(QLQ-C30 V3.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放射性皮炎发生率[35.56%(16/45)]低于对照组[68.89%(31/45)],且皮炎首次发生时间较晚、痊愈时间缩短、严重程度分级更低(P<0.05)。放疗结束后2周,2组EGF、bFGF、TGF-β水平及QLQ-C30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GM-CSF联合康复新液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患者的放射性皮炎,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延迟发生时间、减轻严重程度并加速痊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行病学调查
陕西省1~59岁人群白喉血清IgG抗体水平流行病学调查
张超, 周天天, 李思雯, 汤为君, 胡伟军
2025, 53 (10):  1081-1086.  doi: 10.11958/20251924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800KB) ( 5 )  

目的 了解陕西省1~59岁人群血清白喉IgG抗体水平。方法 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7年11—12月在陕西省10个地市30个区县抽取1~59岁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喉IgG抗体,分析抗体阳性率(IgG≥0.01 IU/mL)及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结果 共6 439例研究对象完成实验室检测,白喉IgG抗体阳性率为85.79%,平均GMC为0.035(0.034~0.036)IU/mL。男性GMC水平和白喉IgG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P<0.01);不同地市白喉IgG抗体阳性率为65.25%~98.23%,GMC(IU/mL)为0.021(0.018~0.024)~0.046(0.037~0.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含白喉成分疫苗(DCV)免疫史组、无DCV免疫史组和DCV免疫史不详组GMC(IU/mL)分别为0.097(0.090~0.105)、0.018(0.018~0.019)和0.027(0.026~0.028)IU/mL,白喉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74%、80.18%和85.4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9个年龄组中,白喉IgG抗体阳性率最低的是40~49岁组(78.39%),最高是1~2岁组(95.77%),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200.612,P<0.01),GMC(IU/mL)最低的是40~49岁组[0.017(0.016~0.017)],最高的是7~9岁组[0.190(0.162~0.226)],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1)。全程接种后,白喉IgG抗体阳性率随距最后1剂次接种间隔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1)。结论 陕西省已建立白喉人群免疫屏障,但1~59岁人群白喉IgG抗体阳性率和GMC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中关村地区13 105例女性高危型HPV感染及基因分型流行病学分析
杨艳艳, 王平, 伊雪, 彭金柱, 何宇, 张文宇, 陈磊, 阿孜亚
2025, 53 (10):  1086-1090.  doi: 10.11958/20252016
摘要 ( 19 )   HTML ( 0 )   PDF(784KB) ( 9 )  

目的 分析北京市中关村地区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估不同人群及年龄段的感染率与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4年4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妇科门诊及健康体检13 105例女性的HPV分型检测结果,其中妇科门诊就诊者(门诊组)6 010例,健康体检者(体检组)7 095例。采用荧光PCR法检测15种高危型HPV基因型。依据感染型别数量将阳性样本分为单一感染、二重感染、多重感染,依据年龄划分为6个年龄组(≤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岁),分析不同感染类型及年龄段的感染特征。结果 总体HPV阳性率为10.78%(1 413/13 105),门诊组显著高于体检组(16.36% vs. 6.06%,P<0.01)。最常见的3种感染型别为HPV52(18.83%)、HPV58(13.85%)和HPV16(11.28%)。单一感染最常见,占79.19%;二重感染占15.93%,三重及以上感染占4.88%。年龄分布显示,≤30岁(15.06%)和61~70岁(13.19%)人群感染率较高,≥71岁组最低(8.09%)。年轻女性(≤30岁)中多重感染比例更高(31.72%)。结论 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宫颈癌的筛查策略、疫苗接种推广及个体化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学科诊疗
复合型小细胞肺癌多学科诊疗及MRD探索1例
刘畅, 孟凡路, 杨晶, 张荣新, 汪俊萍, 熊建华, 钟殿胜
2025, 53 (10):  1091-1097.  doi: 10.11958/20251929
摘要 ( 25 )   HTML ( 2 )   PDF(1752KB) ( 8 )  

复合型小细胞肺癌(C-SCLC)在小细胞肺癌中约占20%,而混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C-SCLC占比仅不到3%,在病理学层面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肺部肿瘤相鉴别,甚至依赖于分子检测手段进一步明确诊断。该文介绍了1例67岁初诊为周围型肺部肿瘤的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术后病理鉴别诊断、化疗、胸部放疗、脑放疗(脑转移)、脑放疗后动态随诊、脑手术等的多学科诊疗(MDT)过程,并在动态监测期间的关键时间点引入了分子残留病灶(MRD)检测,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依据。前期MDT使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总生存已超过30个月。通过对该例患者诊疗过程的介绍,以期为临床医生对复合型小细胞肺癌的诊治决策提供新的视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人工智能在气道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李佳蓉, 朱晓敏, 赵晓赟
2025, 53 (10):  1098-1104.  doi: 10.11958/20251687
摘要 ( 29 )   HTML ( 3 )   PDF(1051KB) ( 10 )  

气道管理是危重患者救治的关键环节,尽管传统的气道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困难气道、气管插管延迟、气管导管移位、难以预测的气道并发症以及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等。人工智能(AI)不但可用于患者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呼吸机参数的动态调整、气道并发症的监测与评估以及辅助机器人插管等领域,还能够基于大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帮助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损伤风险,并辅助临床医生及时作出决策。该文综述了AI在气道管理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AI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对AI在未来气道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金佳纯, 陆彩霞, 吴燕君
2025, 53 (10):  1104-1109.  doi: 10.11958/20252054
摘要 ( 23 )   HTML ( 1 )   PDF(803KB) ( 11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进展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病理作用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中,NETs通过促进炎症反应、诱导内皮功能障碍、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加剧病变进程。NETs释放的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及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等组分可激活免疫炎症级联反应,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并促进血栓形成。在血管炎症中,NETs的形成受肌动蛋白调控,其释放的有害分子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通过氧化应激驱动炎症进展。NETs的降解与清除依赖于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等酶的作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炎症中的调节机制尚待深入研究。基于上述机制,NETs相关标志物展现出作为ASCVD新型诊断与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的潜力。该文旨在系统阐述NETs通过炎症激活、内皮损伤及血栓形成驱动ASCVD的核心病理机制,为靶向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密度脂蛋白跨内皮细胞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树站, 金冬霞, 李曦铭, 郝天旭, 陆艺蓓
2025, 53 (10):  1110-1115.  doi: 10.11958/20251034
摘要 ( 25 )   HTML ( 3 )   PDF(838KB) ( 7 )  

低密度脂蛋白(LDL)跨内皮细胞转运并在内皮下层积聚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核心环节。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受体和分子机制,这些机制共同调控LDL在内皮细胞中的转运以及其在血管壁的积累。除了受体介导的转运机制外,激素、炎症介质以及代谢产物等生理和病理因素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这些因子在LDL转运中的关键调节功能,提示调控LDL跨膜转运有望成为预防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治疗相关血管疾病的有效策略。该文综述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突状细胞外泌体作为疫苗载体的研究进展
徐彤, 张微, 刘永辉
2025, 53 (10):  1115-1120.  doi: 10.11958/20252450
摘要 ( 21 )   HTML ( 2 )   PDF(779KB) ( 14 )  

肿瘤疫苗在激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方面存在抗原递送效率低与载体副作用大等挑战。树突状细胞外泌体(Dex)作为一种内源性纳米囊泡,凭借优异的生物相容性、靶向递送能力及固有免疫活性分子负载,为新型疫苗载体的开发提供了新策略。Dex可高效递送肿瘤抗原,通过直接激活T、B、自然杀伤(NK)细胞或间接促进抗原交叉呈递,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从而激发高效抗肿瘤免疫应答。基于Dex作为载体的疫苗在肝细胞癌、黑色素瘤等模型中展现出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的效果。该文综述了Dex的生物学特性、作为疫苗载体的优势及其在不同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Dex在疫苗载体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推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